2009-07-16 ╱自由時報B07健康醫療王善嬿  
   
  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

  為了讓細菌性椎間盤炎患者少挨一刀、縮短手術及復元時間,有醫師研發出新的手術方式,只要從病人背後切入,進行手術即可清除病灶。

  大林慈濟醫院醫師簡瑞騰表示,細菌性椎間盤炎好發於脊椎受傷、上了年紀、糖尿病、免疫力差、尿道感染等民眾,主要症狀為發燒、背痛、神經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癱瘓。

  簡瑞騰表示,由於細菌性椎間盤炎是前側脊椎發生病變,因此以往傳統治療觀念,就由胸前開刀切入,清除病灶,但為了避免二次感染,所以須再從病患背後切開另一傷口,進行固定融合手術,病人要忍受兩道傷口的疼痛,且手術耗時56個小時,住院天數長,費用也增加。

  他會開創新術式是因為2004年有一位病人罹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診斷為一般骨刺,就從背後開刀要進行切除,沒想到在多節骨刺中,發現有一節患有椎間盤炎,因為不能再從前路治療,就嘗試自後方處理病人前方感染的病灶,沒想到治療效果相當不錯,病人在兩週後,就康復出院。因此他改變手術方式迄今,累積約30個成功病例,病患術後情形均十分良好。

  簡瑞騰強調,其實傷口清理得當,治療細菌性椎間盤炎只需從背後切開一道傷口,切除椎板,再經由神經孔,進到前方脊椎盤,刮除壞死的脊椎盤,不但傷口小、癒合快,手術時間也減少到3個小時,也能節省醫療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1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