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 攝影者:康慈定

一九六五年出生在台灣嘉義大林的簡瑞騰,高中時代就讀台北建國中學,一九九一年台北醫學院醫科畢業後先到花蓮慈濟醫院去服務,他自稱是去學功夫,沒想到一呆就是八年,擔任住院醫師期間遇到前骨科主任陳英和醫師的熱心教導,讓他受益匪淺,從此紮下在骨科方面的良好醫術。
2000年8月,大林慈濟醫院正式啟用,簡瑞騰醫師懷著回饋故鄉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家鄉大林去服務。他幽默的說,以前在花蓮時生了大女兒取名「花生」,後來小女兒又出世,因為他一心一意想回大林服務,所以將小女兒取名「意林」(台語發音為意仁),在眾人一片笑聲中,簡醫師說,2000年當他回到大林慈濟醫院服務時,他的鄉愁總算解了,且美夢成真!他以詼諧的口吻說,下一步就是開始要展現功夫的時候了。
十多年來,簡瑞騰醫師在花蓮與大林慈濟醫院不知醫了多少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阿吉伯」的病人,當天簡醫師在現場放著阿吉伯扭曲變形的身驅錄影帶時,每一個人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只覺得病人頭部好像沒有掛好而從脖子上掉下來似的,下巴緊貼前胸而無法抬頭、進食、說話,甚至舌頭外露、右眼受到擠壓而無法睜開,表情十分痛苦,簡醫師看在眼裏,感到十分心疼,因此決心要幫這位老人家開刀解除病痛。
他首先採用「顱骨牽引術」矯正病人的頸椎脫位,並在阿吉伯頭部釘上頭圈,以沙包重量牽引,藉著時間和重量幫助頸椎復位。
 這樣治療第十天後,阿吉伯的脖子已經可以展開,右眼也能睜開,外露的舌頭也明顯的縮進去了。
簡瑞騰醫師說,他前後共為阿吉伯動了八次手術,由於病人身體變形,接受手術的姿勢很特別。第一次的顱骨頸椎融合術,醫護人員以被單將他抬上手術台,請他坐著開刀,第二次的胸腰椎切骨矯正術,病人卻側躺著開刀,經過四次手術後阿吉伯變形的身體終於從彎曲一百度,調整到九十度、五十度、三十五度、十五度。日常生活也隨著身體的伸展而能自行吃飯、看書、躺平、翻身、坐直、下床坐輪椅、藉著助行器走路,跟以前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難怪錄影帶中我們看到阿吉伯手術後淚流滿面的說:「我在慈濟醫院遇到了貴人------」。而簡醫師卻把這個成功的病例歸於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合作無間與阿吉伯個人強烈的求生意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1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