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與第三部門教育基金會,9月26日舉辦一場論壇,名為「領導台灣、改變台灣-新價值、新思維」,由政大副校長林碧炤及公企中心主任陳超明主持,邀請與談人士包括:台北縣長周錫瑋、行政院新聞局長蘇俊賓、台南藝術大學校長李肇修、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平珩、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等。
論壇中,何日生特以「愛的領導與服務社群」為主題,闡述『證嚴上人的領導風格與慈濟志業精神』。
論壇中何日生表示,證嚴上人以志工精神引領慈濟人,從無所求的付出中體現生命的真義。志工經由「利他」的實踐過程,亦逐漸修持淬鍊自我的人格。上人並將這種志工的服務利他之精神,引領專業人士,期許他們以志業精神,發揮良能,為社會奉獻之際,同時提升他人與自我生命之價值。
何日生引用經濟大師彼得.杜魯克(Peter Drucker)的《非營利事業經營》一書中曾說明,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營利組織不是以銷售作為核心目的,而是以服務與價值的傳遞作為核心工作目標。一個醫院的志工不是向病人推銷一位醫師,而是協助醫師如何幫助一個病人 。
彼得?杜魯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最後目的,是激發每一個人成為某一種價值的受益者與實踐者,否則非營利組織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善意者,而不會產生具體良善之結果。慈濟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利他」與「無所求付出」是其恆久不變的核心價值,而激發並傳遞這個精神價值的媒介,還是『志工的實踐與奉獻』。
慈濟醫護志工非醫師 卻給病患帶來勇氣希望
以慈濟醫療體系為例,慈濟醫院裡非醫療專業的志工經常給予醫生許多生命及專業的啟發。上人期待醫師能以病人為中心,「以病為師」,傳達這個觀念價值的,就是志工的具體實踐。
何日生舉例:花蓮慈濟醫院的顏惠美師姊是一位資深的志工,從建院開始,她就離開台北優渥的工作,來到花蓮投入全職志工的行列。她在醫院裡陪伴重症的病患,許多病患臨終前受到顏惠美的啟發,就在醫院裡當起志工,照顧其他癌末病人,鼓勵他們對於生命要保持信心與勇氣。
顏惠美當然不是醫師,但是她卻給許許多多的病人生命的勇氣與希望;醫師們也把她當作老師,當醫師們被病人困擾時,他們會尋求顏師姊的意見與安慰。顏惠美二十多年來帶領培訓的志工超過四十萬人。她生命中含富的智慧,她的心靈自然散發的愛,是慈濟醫院上下學習的對象與榜樣。顏師姊與其他許多醫療志工對待病人的方式,讓醫師們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大林慈濟醫院前院長 租地種稻體驗週邊社區艱辛
另一例子:慈濟醫療中心執行長林俊龍醫師曾是美國慈濟人醫會(TIMA)的總召集人,在加州為美國許多弱勢族群進行義診。一九九五年回台,擔任大林慈濟醫院啟業院長一職。林執行長每天一大早就在醫院四周巡視撿垃圾,假日帶著醫院主管與醫師、護理們一起到鄉下辦義診,幫助貧困的住戶打掃清理髒亂不堪的家園。甚至帶領醫師護理人員在大林租一塊農地種稻,體驗社區居民種稻之艱辛。一位醫院的院長並不具「白色巨塔」專業權威的高傲,而是身體力行用愛關懷照顧戶,做到證嚴上人所期待的「視病如親」。林俊龍院長從志工開始做起,體現慈濟精神,到全心在慈濟醫院奉獻,他以志工的心、做志業的事。
人文志工 採訪他人同時關愛協助
志工精神的帶動不只表現在醫療專業,在人文傳播的領域裡面,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培訓了數千名從事電視製作與文字記錄的人文志工。這批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們自掏腰包購買器材,接受專業傳播人的訓練,然後在世界各地記錄撰寫慈濟人的各種善行足跡。他們許多的作品固定在大愛電視台播出,他們的文稿登載在慈濟網站、慈濟月刊,並發行成書。慈濟人文志工逐漸成為大愛電視內容不可或缺的來源,也是慈濟人文歷史記錄重要的環節之一。
這些非專業的人士,由於對慈濟的熱愛,接受慈濟基金會的訓練,經過數年的時間,他們逐漸在專業上獲得相當的製作採訪能力,而在人文思想上,他們對於受訪者的尊重,對於照顧戶的關懷,讓傳統生硬的記者採訪工作,增加了愛的關懷與付出。這種人文情懷,使得採訪必須客觀中立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在災難現場,他們不只是採訪第一、新聞第一,而是以關懷、搶救生命同等重要。他們的眼光不只是著眼於報導真實,而是更希望能夠記錄社會中良好的典範。這種非專業者的參與在相當程度上,逐漸地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新聞專業的理念與價值觀。
營建商協助九二一建校 施工多方配合
而「九二一」希望工程,慈濟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台灣大地震後的兩、三年之間,援建了五十多所學校,其動員速度極快又有效率,而這也正是擴大志工參與的結果。由於志工大量參與工程興建,使得許多承包商與建築師都感染了志工無私奉獻的愛心。
行政院「九二一」重建工程委員會的一位委員事後回憶說:「政府的工程與慈濟工程比起來最大的不同是,建商會跟政府發包單位討價還價,但是建商碰到慈濟就好像是『家臣』,什麼都不計較,造價自動降價,施工自動配合。」當然,這很大的因素是因為證嚴上人「愛」的感召力,另一方面慈濟志工在災區無所求的付出行動,也造成「善」的帶動與影響。專業與知識不是效率的必然,尊重與愛才是效率的關鍵。
每一個人都在這群體中獲致新的能量,那能夠統領大眾的人,未必是該專業出身的人。雖然一開始可能有專業的障礙,但是無可否認的,慈濟立意去改變專業中過度離開人性、過度生冷的現象。其實,要一位專業執著很深的人改變過去的專業習性是十分困難的。雖然慈濟在初期出現許多非專業的領導者來領導專業者,但是卻獲致許多令人驚訝的成功。
「志業」不同於專業,因為他們在乎的不是個體成就或專業的突破而已,他們的信念是:專業的創新必須以服務關懷人群為核心。這麼說不是意味著慈濟永遠用非專業領導,在專業主義還不了解志業理念的時候,這樣的情況是一種必須。
在慈濟創立四十年後,更多的專業人士體會志業精神,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以自己的專業,將慈濟各項志業帶向另一個高峰。這高峰不是專業的提升,而是將專業的品質與志業的理念充分融合傳遞,讓志業的精神經由他們專業的經驗與職能,對各領域裡的其他「專業人」做出正向影響。
(報導:徐伯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