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時常自我反省—今天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像個菩薩?今天的心是否很清凈?有沒有捲入人我是非?天天把它記錄下來,一個月後再翻出來看:第一天、第二天歡喜,第三十天使否同樣歡喜?第一天身心清凈、沒有人我是非,第二天也很清凈……,所保有的是「看到別人歡喜時,我就很快樂。」二十九天都是如此,第三十天是否還是如此?如果第三十天仍不改初衷,那麼這個月你就能畫上一個圈圈,代表你已經做了一個月的初發心、無垢穢的菩薩。
但不是只做一個月的菩薩而已,要把這些圈圈持續地畫下去,畫滿一年十二個月。當中是否有三角形或打叉的符號,就要以良心來自我約束。一年過後,若有十二個圈圈的話,那時候你才可以說:「我已經當了一年的初發意菩薩了。」
                                                                    Pg. 29

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第一個基礎階段就是「歡喜地」。要做一位歡喜地菩薩,須具備什麼條件呢?
                                                                    Pg. 2
第一:歡喜地

第一是「歡喜地」,要時時播撒歡喜的種子;不要把不如心意、埋怨、厭惡的種子放在心上。如果討厭某個人,就等於種了一顆「怨嫌」的種子;對一個人產生恨意,就多了一株恨的禍根,將來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去除這種心態。時常培養歡喜心、結歡喜緣,得「歡喜地」。
                                                                    Pg. 36

不只是這一世,還有無數的來生來世,都要常常培養這分真誠的歡喜心。
                                                                    Pg. 2

行菩薩道不只是一個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還不夠,一定要盡行壽、盡未來際的時間不斷的時間不斷地實踐。才能到達目的地—菩薩的歡喜地。
                                                                    Pg. 5

在清凈的地方修行,不是真正踏實的學佛。唯有在復雜的人我是非中,才有機會讓我們磨練與學習;環境越惡劣,越能練就純良的本性。
                                                                    Pg. 11

因為歡喜就是幸福,快樂就是菩薩;面對一切境界,都能歡喜快樂、不計較人我是非,就是菩薩的初地。
                                                                    Pg. 17

第二:離垢地

第二是「離垢地」,即心地常常保持純凈,沒有雜念。就是很清凈的境界。
                                                                    Pg. 36

何謂「垢」?也就是垢穢—對人我有分別心,自以為了不起,總是認為:我的學歷比你高,什麼都比你強,愈比愈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像這樣,心就會常常有垢穢染著。心地若能凈化,去除這些雜念,才能進入「離垢地」。也就是心田中完全是純凈的好種子,不要摻雜一些不好的東西。
                                                                    Pg. 24

只要痛苦的人能得救,他就很歡喜,這叫做清凈、沒有煩惱的歡喜,像這種沒有染污、沒有人我是非,而且恒久的歡喜,才能稱為「無垢地菩薩」。
                                                                    Pg. 28

第三:發光地

第三階段是「發光地」。一面鏡子若是蒙上一層污垢,就無法清楚地映照出人的面貌或景物。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心若被污染了,清凈的智慧就無法顯現其良能效用。學佛,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地能發光(智慧光能);而且不僅能自照,還要照亮他人。
                                                                    Pg. 37

所以,要使我們的心地發光、智慧光明顯現,就要懂得堅忍的道理。才能進入菩薩的第三階段,也就是「發光地菩薩」。
                                                                    Pg. 46

第四:焰慧地


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射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凈的彼岸。
                                                                    Pg. 54

無垢污的心地就是「發光地」;此時,我們的智慧就能發揮在人與人之間。除了能照耀自己心地的黑暗之外,還能照耀人群,這就是第四地「焰慧地」。
                                                                    Pg. 69

第五:難勝地


何謂「難勝地」?也就是「六波羅蜜」裡的「禪波羅蜜」。學佛要修習「禪定」,心能定下來,就能達到禪的境界。

如何讓心定下來呢?要斷除「思惑」,將心中的明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且不是一爆十寒。
                                                                    Pg. 71

真正的學佛,是要修練我們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時時刻刻都很清凈,對於任何境界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功夫。
                                                                    Pg. 74

若能推而廣之,在菩薩道上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修而無修」,到達自在解脫之時,就能達到「難勝地」的境界。
                                                                    Pg. 77

第六:現前地


「現前」就是智慧現前,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一一判斷分明,不會受人事紛擾而混肴自己的心地。
                                                                    Pg. 98

如何才能達到「現前地」的境界呢?這就要先成就「慧波羅蜜」,亦即「大圓鏡智」。要修到心如明鏡的境界,就要斷「見思惑」---見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在修行道上,難免會有執著。比如:執著自己已修到某種程度,自認是個心地清凈的人,因而與人隔離,認為對方是個受污染的人,多數人都會起分別心。其實,這樣的分別心不能有,應當「境來照境,離境則清凈」,這才是真正現前地的菩薩。
                                                                    Pg. 89

例如:一面擦得十分潔凈的鏡子,不管它所照的外境是多麼污濁,只要境、物移開後,這面鏡子依然十分潔凈;就像世間的喜、怒、哀、樂已經影響不了修行人的心,所以面對周圍的環境時,即使了然分明,這就稱為凈性「現前地」。
                                                                    Pg. 88

第七:遠行地


不管路途多麼遙遠,都要耐心勇往直前。就像佛來人間救度眾生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來來回回有八千次這麼長久的時間
                                                                    Pg. 114

第七「遠行地」,則是成就「方便波羅蜜」,就是心和境接觸時能觀照得很清楚,但又「即境不染心」。

心中若有所執著、煩惱,修行就不能輕安自在,也就無法再進步。就像自己綁著自己的腳,自閉於門戶之內,因而無法體會外面的境界,智慧也就無法開啟。
                                                                    Pg. 98

所以,要達到「遠行地」菩薩的境界,必定要有成就方便的智慧,也要發大悲心才行。要使我們的智慧有朝一日光耀人間,必須先遠離「獨善其身」的迷惑于障礙,這就要時時用心、善用良能。
                                                                    Pg. 108

第八:不動地


第八「不動地」,也是「願波羅蜜」。

「不動就是不受動搖。」古德云:「發心容易,恒心難持。」一般人受到感動時,口頭上發願要付出愛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恆常的時間身體力行就很難了。
                                                                    Pg. 116

第九: 善慧地


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又智慧。

要達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穩基礎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羅蜜」。

我常常說:「發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有願力來配合,心地自然能夠時時清凈、專心一念;擇善堅持於任何遭遇而能清凈,就不生煩惱、不起惡念;不生煩惱就是智慧,不起惡念就是善念。有智慧、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動,就能把理想變成事實,也能轉理論為實際,使人事理圓融無缺。
                                                                    Pg. 130

第十:法雲地


「法」有如智慧的甘露,能滋潤群生。「雲」象征慈悲、愛護,能解除眾生的熱惱,這就是慈悲。

「法雲地」就如一片遮蔭、造雨的雲。如果天空艷陽高照,草木就會乾凅、凋零。這時最需要有清涼的及時雨來滋潤大地,暖和太陽的熱度,讓枯萎的草木重現生機。
                                                                    Pg. 150

如何才能登到「法雲地」的境界呢?必須成就「智波羅蜜」。這裡的「智」是指「大圓鏡智」,它能鑑照天下一切事相,卻又不受其影響。我們若有這分明明歷歷的分別智,心就不會被污染,還能進一步以「方便的智慧」來教導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1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