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美之名─生活環境藝術行動:綠手指


2008/5/30│盧銘世(綠手指行動發起人)│嘉義縣














































人與自然系列創作《種樹的男人vs種樹的女人》。(盧銘世提供)
人與自然系列創作《大學之道—在糞金龜》。(盧銘世提供)
人與自然系列創作《嘉義人ㄟ純情夢》。(盧銘世提供)
閒置空地的春天。(盧銘世提供)
綠意中的理想家園。(盧銘世提供)
盧銘世與大林鎮社團國小師生創作的諸羅樹蛙壁畫。(盧銘世提供)
在自然中閱讀。(盧銘世提供)
嬤孫一起玩壁面藝術。(盧銘世提供)
閒置空間再利用,紫雲童玩館。(盧銘世提供)
三角社區的里民群象。(盧銘世提供)
剛完成的美感角落案例草圖。(盧銘世提供)
盧銘世帶四股社區少年特工隊進行社區綠活圖活動(蔡坤龍攝影)。

綠手指行動發起緣由


 


「藝術或其他關於美感的專業,如若未能進入生活,就不易形成深層文化。唯有生活實踐、世代累積,一些關於人類文明美好素質才得以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獲得普遍發展。」這是1997年和文化人類學耆老 劉其偉 教授在人文學堂對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話。隔年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在蘭潭後山桃花心木林成立,從此人文學堂和同樣關心文化環境的一群朋友由早先的純粹遊山玩水進入長年觀察紀錄,並開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體驗自然的習慣。藉定期聚會、上課現場踏察及講座分享等方式,讓對自然的了解這件事不僅是學術資訊的獲得,更有趣的是在生活節奏中與周遭環境緊密貼近,從「心」進入四時節令的美妙處。早春時節看嫩綠的新芽如何忍不住連夜抽長,在含苞的花樹下閱讀卡爾維諾,閉眼想像總是料峭的春寒,突來的寒霜下那早夭芽點未來的印記變化。這款與自然交陪的生命敏感度,總會知道什麼時候那個地點會有一把把如精靈般發出冷光的螢光菌傘;總能在草蟬羽化的夜裡親眼目睹所謂「薄如蟬翼」是怎麼一回事;春雨之後,荒野中走動的人們總在不經意中闖入了「黑、紅、白」盛裝打扮的椿象們的集團婚禮…,一場一場或華麗、或低調的野宴總讓荒野中人狂喜不已。


 


    然而,如此美好的生命情調並不是你我生活體驗的全部,相當程度我們可以說是被不盡理想的人為環境所包圍。舉凡建築物濫建、河川污染、閒置空間荒廢、道路界面粗糙、色彩可能對環境影響的輕忽、以及農耕文明對未能直接提供生產的樹木無情砍伐等……,這些問題的不斷發生告訴我們一項不願面對的真實:那就是國民美學素養的嚴重不足!


 


十幾年前初閱法國小說家尚‧紀沃諾所寫的《種樹的男人》一書,對書中描述持續幾十年埋下橡實,荒蕪之地成了生機盎然綠森林的景象心生嚮往。1999年有機會造訪法蘭西親臨普羅旺斯山區現場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站在昂然挺立的法國梧桐樹前,我想起了家鄉;純就地形地貌論,故鄉土地的多樣豐富比諸法南其實是不惶多讓的。當時世界各地人們瀰漫著集體醞釀迎接第二個千禧年的氛圍。在巴黎當我聽聞西班牙和法國藝術家打算聯手在巴黎與巴塞隆納二城之間種一排樹以作為跨世紀地標時,說沒感動是騙人的。震撼之餘內心油然升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旅程尾聲,在高空中俯瞰綿延地景,暗中許下一個願望:終有那麼一天,飛躍故鄉北回歸線的黑翅眼下所及,隱約可見一條樹成林綠帶。


 


於是綠手指北回歸線種樹的夢想種子就在心中悄然著床。


 


種樹計劃如何演變成社區藝術行動


 


    2000年綠手指行動計劃正式展開。我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希望除了埋頭種樹外,可藉由藝術作品傳達一些人文價值。於是高 二米 四的平面創作《種樹的男人》在鐵道倉庫開展,畫面中男人右手扛鋤、左手取樹停格在正要跨出第一步的瞬間,那是一件鼓勵自己的作品,象徵號角已然響起的作品。緊接著,以裝置藝術創作《北回歸線的承諾》作品搭配向林務單位申請的一批以紅茄苳、烏心石為主的樹苗,用種樹二千棵的方式迎接公元2000年的到來。然而,促成綠手指調整步調,開始走入社區和生活美學結合的動力,其實是挫折!當我興沖沖聯絡東部友人提議一起努力從花蓮舞鶴到嘉義水上種一排樹時,並沒有得到肯定的回應。這個挫折讓我反省到「種樹」這件事情不該只是圖騰式的表演,它絕不僅是藝術家的浪漫想像而已。於是下了一個小小決心,一切就從自己的家園開始吧。


 


和家人商量之後喜獲支持,老家一千多坪田地就這麼一棵棵樹被種下,喜愛蒔花弄草的母親也成了道地「綠手指花婆婆」,阿棉嬸(我娘)所採種培育或阡插繁殖的花與樹,如今遍佈山海平原無數個社區。有了老家這塊綠手指基地,一切好像都踏實了,當種下的小樹用沒日沒夜抽長的方式作為回報時,自己清楚知道可以開始分享綠手指的美好經驗了。於是,除了在社區大學開設「環境美學」作為傳播理念的平台外,「角落美感」、「理想家園」、「村上村樹」……等綠手指行動的子題—在嘉義地區陸續實踐著。


 


當我利用週六晚上和學生助理阿福扛布幕、提幻燈機前往社區庄頭的廟口開講時,透過村長廣播,總能吸引少則十五、六,多則五、六十位居民前來,大家用看電影的心情看聽綠手指一個接一個互相分工、一起美麗的故事。廟口講座總在大家心窩暖暖、躍躍欲試的氛圍中結束!趁熱情尚未冷卻,和村民相約隔天起早大家利用假日空閒一起改造社區家園。這樣即知即行的實踐方式頗具效率並獲得歡迎,在20002005間綠手指團隊直接參與用種樹與美感介入、挖生態池改造環境美感角落案例即達百件以上。


 


2005年至今,綠手指行動針對暗黑水泥牆、分割線條唐突冷硬的二丁掛牆面、以及配色怪異的鐵皮建物展開「壁面藝術」創造工程。這個繼「角落美感」著重平面改造經驗之後,所提出的立面硬體質感藝術創造工程,一樣受到肯定歡迎。以大林三角里及義竹東後寮為例:當一條村巷因各種緣由未能續存舊有樸素氣質或擁有眾人回憶的文史據點的狀況下,如果我們藉由改變色溫並讓住民共同參與的「里民群像」取代原本稍嫌冷硬的水泥牆,社區少年讓自己少小在家時打球的身影凝凍期間,往後成長的歲月裡,親情之外,至少留下十五少年時共同做過一件有趣的事的印痕。如果村落有個地方常年以來都是雜亂恐怖的代名詞,經由十幾雙加總起來超過一千歲的長輩的手親自加以改變,那栽種下去的一草一木、彩畫描繪的夢想圖騰,那種耕種美好的過程,就再也不是藝術市場上計較一號多少價碼的那種價值了。


 


如何永續—綠手指的組織與對象


 


「看重品質」與「努力實踐」大概是綠手指行動可以永續的菠菜大力丸。


 


在嘉義有一個非正式組織名曰「城市遠見團」。這個團沒有辦公室(沒公可辦)也沒固定支薪幹部(無薪可支),他總被暱稱為「無質劣團」台語發音意喻根本沒這個團,但卻自期要把事情做好)。綠手指的行動力之所以可以保持得很不錯,跟某些角度看根本不存在的這個團有密切關係。團名中的城市並不單指人口匯集的聚落,它經常在山海平原、也可能在城市鄉里的巷弄中發生一些美妙的事情。


 


          「每個地方都混在一塊了。這裡一定曾是低鼠尾草牧地,我的山羊在安全島上認出了這些草。」  ──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某種程度可以這麼說:城市遠見團所關心的如同《看不見的城市》中那些關於記憶、情感、味道、色彩及其它……,也就是人們日常生活而已。每個人都願意關心自己的生活,每個人對發生在身家週遭的事務會有好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城市遠見團所創辦的分享生命美好的「嘉義女兒節」從不擔心沒人來。為提升器皿文化,少用免洗餐具所推的新食器文化運動響應者眾。綠手指計畫的「理想家園」、「村上村樹」,有理由獲得支持的力量繼續走下去。


 


回到現實面說分明;綠手指這種一開始就打算永續經營的理想性運動,憑什麼可以堅持到現在?我想從不斷的摸索修正中隱約歸納出幾個答案:


 


l                           熱情


主推者必須從他所努力的理想中得到樂趣,在實踐過程中所獲致的歡愉是他最大的報償。一時興起向前衝、拋家棄子成為激進派或是怨天尤人滿臉苦瓜相,都會嚇壞一堆原本想參與的人。


「某個人僅僅是為了做某件事好玩而去做,而且僅僅是為了他的愉悅,會成為別人的愉悅,那就夠了。」──馬可波羅戲偶


 


l                           方法


我們的社會以往論述很多實踐太少,可利用的樣本不多,綠手指必須建構自己的經驗。將自我實踐或某些人在那些地方做了的美事記錄下來,藉社區開講的方式傳播關於夢想、了解愛的故事。身為藝術家,我選擇帶著分享美好的心意進入社區,自許環境關懷,我決定用親力親為的身影和眾人一齊努力。這樣做,是有些辛苦,但曾經大家一起流過汗,彼此會有革命情感。有需要時,眾人力量得以快速連結,使命必達。


 


l                           伙伴


這是一個參與的年代。


「文化的城市是不斷注入活水的城市,任何理由的停滯都會使他歸於死寂。」


                                                ──伊塔羅˙卡爾維諾


這也是一個跨領域合作的時代,藝術家可以跟農民合作種出撼動人心的樹林。藝術家可以和土水師傅合作砌一道美麗磚牆、鋪排一段令人留連的步道。我認得一位鐵工師傅,粗黑的外表,潛藏著細膩求好的心思,他有三十年的焊接經驗,卻從沒接到令他眼睛一亮,具有挑戰性的訂單。這幾年有幸與阿田兄合作,一個個即便放到巴黎、佛羅倫斯都毫不遜色的窗檯、扶梯、鐵雕大門,已悄悄地在嘉南平原的莊園中如土地生養花果般,向路人甲乙丙訴說著質樸與時尚兼具的生活之美。


 


l                           創造力


經費問題大概是所有從事理想工作者永遠的課題,關於這點我願意用兩面觀點去解讀它;任何個人、團體或社區組織都有他成長過程必要的學習、挫折與突破。在觀念與技術還沒到位的階段,給他一筆和能力不相符的錢不一定是好事,稍有不慎,錯誤的建設,可能是一場災難的開始。尤其投入公共事務的人,如若養成沒經費不能、不願辦事,有了錢卻沒能優質利用把錢花在刀口上的習慣,他所產生的影響不是生意人追求合理利潤那種願者上鉤、銀貨兩訖的關係,不當處理經費往往是猜忌、不信任、分門別派的毒蘋果,連帶的也就拖垮眾人想要共同美好的初衷。「綠手指」旁觀眾多個案,從中學習體認到:人才人心才是彼此最大的依靠。若能發揮想像,在稍有不足的條件中激發創造力,發展交工互助機制,落實閒置資源優質利用,並藉由可供眾人參與的「藝術義拍會」模式維持行動繼續下去的基本糧草活水。我們在自我經營中「好玩」了十年,卻也在磨鍊中培養了一些能力,在逐漸累積的支持中,綠手指要做的依然是不忘初衷,努力創造、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以對得起任何得來不易的經費與資源並繼續愉悅自己而已。


 


綠手指行動八年來成果為何


 


          成果的累積有的靠數字統計,有些則是深慶自己曾經參與其中而餘音猶在。有些空間被改變了、有些心意被撩撥起來並發酵著。總的來說有具像實體的成果,也有屬於潛移默化的緩慢力量在滋長著。對我而言,能有機會實踐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已自覺是幸福的人。並不會太在意數字,也愈來愈不會讓過多的使命感,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多年的學習,讓我們體悟到方法對了,做起事來就會順事。心態放對位置,就沒太多可以計較的事了。


 


一場行之多年環境運動,再怎麼潮來潮去都不會激起相同的浪花。一個接一個的個案,有輕也有重;有極簡也有繁盛;有半天功夫、也不乏持續多年的盪漾。原本打算2010年綠手指十年再來個階段總回顧,提早兩年的反芻竟也咀嚼出況味六帖分享給大家:


 


第一帖  即知即行 生活實踐


論述那麼多年,台灣社會在環境議題及國民美學二大領域缺乏實踐的力量。綠手指強調自我實踐,參與者大多能身體力行,讓美感素養與綠思維成為自己或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態度。


 


第二帖  分享美好 廣結善緣


如果從電視或報紙來認識台灣,那你肯定會灰心悲觀,成為冷漠一族的成員。因為綠手指的啟動,讓我有機會親眼看到心意流轉的的民間力量,並深慶質樸與良善還好好地活著並未死去。我的家鄉嘉南平原是個生養的地方,綠手指做的只是彎下身子把種籽埋進土裡,如此而已。


 


第三帖 看重細微 揚棄馬虎


早些年有機會到山海、平原、都會等各具形貌的社區走走,總會發現很多人想把事情做好,但隔行如隔山,又必須在一定的時限內把核定下來的經費消化掉,於是需要全日照的草種到樹蔭下!需要較多水分的植栽種到缺水地帶!在未整平的土表上鋪排地磚……,不合理不協調的畫面層出不窮。最令他們感到洩氣的事,因為缺乏美感經驗,怎麼做怎麼不對勁、卻又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綠手指在角落美感這個面向上的確幫忙解決了一些困境,不少社區現在已能將學習到的經驗落實在新近的環境改造中,鄉親們的努力獲得肯定欣賞,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得以繼續保溫以免冷卻。在鄉間,把事情做好做對的力量正在改變某些「有做就好」的陋習,這力量看來緩慢,卻令人欣喜。


 


第四帖  尊重生命給環境機會


藉由開闢生態池、 種樹、種蜜源植物、做生態紀錄等動作……,邀請社區大小朋友用疼惜友愛的心情歡迎昆蟲鳥獸的進駐,當多一位社區阿公阿嬤叔叔阿姨小朋友願意種下一棵樹,並樂意給予該有的照顧,蜥蜴與昆蟲有了棲生之所,鳥兒們多了一處綠蔭可以築巢停歇。這樣的行為基本上是利他思維的延伸。營造生態池讓流浪在外、飽受農藥威脅的蛙兒們有個庇護所……,像這樣願意在人的需求中也考量其他生物生存權,這就是尊重生命的態度,是永續概念的基礎。也是公民社會培養公民意識去自私化的良機。


 


第五帖   壁面藝術 庄頭藝廊


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去數十年文化藝術的資源佔絕大比例放在都會地區。鄉鎮村里相對缺乏這方面的關注,我們不能沒給機會,就認定某些地方某些人,不懂或不需要藝術美感,這是文化沙文主義作祟。綠手指2005年開始推展壁面藝術,一處處庄頭藝廊就開設在媽媽買菜、阿公阿嬤散步經過的地方,如果我們相信藝術美感可以撫慰人心,那麼讓藝術走出殿堂吧!讓美感處處可見,讓孩子們在優質的環境中快樂長大。


 


第六帖  大家共同做一件美好的事──理想家園


嘉南平原地廣人稀,尤其產業結構留不住更多年輕人。走訪社區常會發現一個家庭可能是二老守著家園,或家族老中小成員雖然住在同一個家庭,彼此因各做各的事,除旅行出遊外,已很難找到全家可以一起合做的事。沒有共同標的,一家子也就難以構築共同的夢想。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社會現況的一種縮影,社區當然也不例外。原本大家是街坊鄰居,空間距離比諸遠親更容易培養互動關係,彼此之間的好與壞也都存在著微妙的牽連,社會多元化後,大家各做各的較沒機會像早期農業社會般,你幫我插秧、我夥同你割稻,某戶人家的媽媽奶水多到自家寶寶喝不完,還可以造福村裡其他小朋友。再加上十年來民主轉型期的政治惡鬥!很遺憾的在很多地方已把敦親睦鄰的關係弄僵了:村長推動的、社區發展協會不支持、理事長公開挺哪個陣營、不同理念的另一批人,輕者冷漠旁觀、重則嚴重對立!這不應是公民社會該有的氣度。唯有藉由不斷實踐的利他行動,才能化解猜忌、彼此感激。一個家庭若能老中青三代共同討論如何建立空間上的理想家園,實踐過程中,關於精神的、親情的美好質素一定會慢慢凝聚。社區工作如能公共利益優先,善的群體力量是非常可觀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種樹是人文反思,是一種新文化向度


 


也許大家已經發現,在前述綠手指行動八年來成果為何時,我所整理的幾帖反芻心得比較不提數字、規模,而大多著墨潛藏在後、內蘊其中的價值。環境的破壞,樹的不當砍除,這是人幹出來的,是價值觀的問題。


 


    西方文明長於狩獵,馬上奔馳的視野的確比較高、比較遠,但是,如果那個高度、那個視野,僅僅是為了掠奪所用,他的價值就可能限縮成一頭麋鹿,一隻中了箭的野兔。


 


    東方文明擅於農耕,蹲守莊稼幾千年的磨力,傳承了世世代代善於守候、親近土地的本能。專注於下種、培育、收成,原本是一種值得嚮往,單純緩慢的修為。但當農耕需要較多勞力而多子多孫無數世代後,因著理所當然的人的生養需求,土地原本可以依四時節奏休養生息、原本可以孕育更多昆蟲鳥獸的能力,被提高生產力、追求更高的收成利潤的利己思維給閹割了;可怕的農藥、殺蟲劑用一種人類獨尊、勝之不武的方式噴灑出去!恐怖的工業廢水將有毒的重金屬、化學元素餵養魚蝦,殘留給土地!


 


這些台灣版不願面對的真相,其實你我都是當事人、是關係者。我們的父祖輩,為了養活浩瀚十指,為了讓我們有錢註冊、可以讀書,他們那一代人在工業文明的引導催促下,集體做了一些事(森林砍伐、高山農業、污染工業、農藥濫用……),於私我們應該感恩經濟改善了,衡量當時的社會條件與觀念水平我們不忍苛責。


 


但;有些事現在不做,就再也不會做了。


 


你我既曾是上一波環境問題的「受益人」也該是勇於承擔後果的原罪者。把樹種回去,不是一時興起的表演,它是一種反省。


 


20082月,一位領著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們在古坑山上 七甲 地種樹的七十八歲阿公說:


「這塊土地幫我把六個小孩養大,夠本了,該讓她休息了。」


 


身為世界公民,


如能在守護與望遠中協調自身、


如能透澈明瞭,藝術與自然是人類永不退時的真理。


如果你相信蝴蝶效應


那麼  種下第一棵樹吧!


你我哪能輕忽那看似輕柔卻能捲起千堆雪的薄翼的拍撲。


(本文為台灣社區藝術行動案例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專輯所收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1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